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氣候變遷相關網站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https://www.cca.gov.tw/


氣候變遷相關網站|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本署業務主題網|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臺

    車輛汰舊換新抵換媒合平臺


環境部相關網站|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環境部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資源循環零廢棄


資源循環政策|環境部

資源循環零廢棄

因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且目前已有研究報告顯示循環經濟與減碳之關聯,資源循環署將以促進物質回收再利用,推動廢棄資源材料化及能源化循環供給生產所需,節約自然資源之開採使用,同時減少廢棄物產生。我國於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12項關鍵戰略(圖1),其中,資源循環署主責推動關鍵戰略第8項「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並結合跨部會分工,擬訂3大目標、4大推動策略及10項關鍵項目優先推動,並規劃37項推動措施及71項行動(圖2),透過資源循環再利用,期望經濟成長與資源循環與時俱進,達成提升資源生產力、降低人均物質消費量之目標。


圖1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十二項關鍵戰略


圖2 「資源循環零廢棄」目標策略推動架構

資源循環|環境部

資源循環署以推動「資源循環零廢棄」為施政主軸,包括綠色設計源頭管理、能資源循環利用、加值化處理廢棄物、暢通循環網絡、創新技術與制度等五大政策面向,目前業務重點為訂定「資源循環促進法」,以及推動資源循環零廢棄,透過修法翻轉廢棄物管理觀念,以提升資源再利用並健全管理,營造資源循環的有利環境,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並讓資源永續循環利用,目標使資源循環極大化及廢棄物處理極小化。

資源循環署全球資訊網


RICELOHAS 3資源循環零廢棄


分項連結

RICELOHAS 3資源循環資源循環行動計畫

RICELOHAS 3資源循環減量回收及資源循環推動計畫(112至116年

RICELOHAS 3資源循環淨零排放-資源循環減碳技術計畫(112至115年)科技計畫


RICELOHAS 3資源循環永續發展指標 SDG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RICELOHAS 3資源循環資源回收四合一回收制度


RICELOHAS 3資源循環資源循環網絡廢棄物清理計畫

RICELOHAS 3資源循環有效掌握事業廢棄物流向


RICELOHAS 3資源循環循環處理生物質資源循環處理

RICELOHAS 3資源循環循環處理塑膠資源循環處理

RICELOHAS 3資源循環循環處理金屬及化學品資源循環

RICELOHAS 3資源循環循環處理無機資源循環處理

RICELOHAS 3資源循環循環處理需關注或難處理廢棄物(石綿、太陽能光電板及風力葉片)



RICELOHAS 3資源循環相關網站



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行動計畫

 

淨零十二項關鍵戰略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行動計畫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https://www.ncdr.nat.gov.tw/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https://tccip.ncdr.nat.gov.tw/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 Facebook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本計畫為國科會「建構面對氣候緊急狀態下之韌性臺灣」中程綱要計畫之分項計畫


本計畫整體目標重點摘述如下:

1. 支援國科會任務:除了因應國家2030永續發展目標下國科會在調適科研工作的目標之外,本期計畫將支援第三階段國家調適行動計畫 (112-115),以及溫管法修訂為氣候變遷因應法 (草案) 後中央科技主管在氣候調適應用的相關任務。

2. 臺灣氣候變遷資料產製與趨勢研析:前期計畫以產製大量氣候變遷資料提供外界進行本土衝擊應用為主;本期除新增更高解析度的氣候模擬資料之外,更新增區域海洋模擬,以強化國內海洋漁業與生態衝擊應用所需資料。此外,並強化氣候研析的科學分析,以提供國人更能理解的本土氣候資訊。

3. 累積風險評估與調適能量:透過國家氣候變遷調適工作的跨部會合作,國科會科研計畫的知識產出對引導部會進行調適操作具有關鍵作用;亦即氣候法修訂後中央科技主管機關可能需扮演重要角色。本計畫將持續累積不同領域之氣候變遷衝擊、風險評估與調適框架操作之經驗、工具、圖資與知識。

4. 深化氣候變遷科研服務量能:TCCIP計畫目前已是國內重要的氣候變遷服務平台,在產官學研的應用上已累積相當的使用社群,本期計畫將持續深化科研服務能量,降低專業知識門檻與潤滑跨界面的應用落差。

5. 累積研究能量、人才與成果:持續國家氣候變遷相關科研工作的推動進展,培養相關跨領域應用、服務以及溝通人力與能量,以永續經營為目標,因應國家氣候變遷任務更艱鉅的挑戰。

(112/03/14 更新)


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

 

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    https://dra.ncdr.nat.gov.tw/

受氣候變遷影響, 臺灣面對許多天然災害特性已逐漸改變,不僅未來災害的強度、頻率、時間空間特性將有所不同,現在就可能遭遇到超乎歷史經驗的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我們該如何儲備現有能力,以面對未來這些災害呢?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建置此「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Disaster Risk Adaptation,簡稱Dr.A網站)」,希望以「防患於未然」的思維,培植「災害調適能力」

亮點 1:   提供台灣歷史極端強降雨的統計資訊圖表,了解臺灣過去造成重大災情的颱風事件。

亮點 2:提供未來在氣候變遷情境下,臺灣常見災害的完整風險評估研究成果,包括淹水、坡災、乾旱等災害。

亮點 3:提供 風險圖圖資與工具,掌握未來災害風險的空間資訊。

Dr.A網站還有最新氣候變遷災害新聞、災害調適、教育宣導等資訊。


臺灣氣候調適科技服務

 

臺灣氣候調適科技服務    http://sdl.ae.ntu.edu.tw/TaiCATS/

面對氣候變遷之威脅,各部會、地方政府與產業界無不開始跟上腳步,擬定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計畫。然而,究竟該如何擬訂氣候變遷調適計畫?是不是不用管氣候變遷評估結果,直接訂定未來執行計畫就好?在資訊不清楚的情況下,許多調適計畫往往只能照著大框架去做,有些細節不知該如何去執行,忽略了一些細節或是缺少了該有之重要元素。然而,面對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缺少科學的評估與系統之分析步驟,擬定出來之調適計畫很有可能無法確切涵蓋未來氣候變遷引起的風險,或是忽略氣候變遷不確定性而造成之過度調適。為此,本網站彙整國際間與國內氣候變遷調適步驟,訂定了「TaiCCAT氣候調適六步驟」,並詳細說明每一步驟之執行細項、使用資料工具與產出。 

「TaiCCAT氣候調適六步驟」的目的有以下五點:
 
1. 提供適合不同領域、部會、地方政府與產業之氣候變遷調適標準流程。
2. 提供氣候變遷調適步驟完整資訊,包括每一步驟之細項工作項目、使用資料、使用工具與產出。
3. 提供已建立調適計畫之對象,檢核過去執行調適計畫有那些遺漏,作為下次滾動修正之參考依據。
4. 提供調適計畫規劃執行團隊、委託單位以及利害關係者,對於調適計畫擬定過程之共同大綱與藍圖依據。
5. 提供各部會、地方政府與產業界,以相同基準檢核其氣候變遷調適規劃完成度。

氣候變遷詞彙表

國科會氣候變遷調適科技整合研究計畫(Taiwan integrated research program o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echnology, TaiCCAT)成員擬定氣候變遷「詞彙表」,提供給諸多利害關係者(如學術社群、民間團體、一般社會大眾等)參考、運用。本團隊依據IPCC第五次報告(IPCC, 2014)內容,檢視TaiCCAT詞彙表並更新相關詞彙定義如下。 

  • Abrupt climate change | 氣候突變:近期發生在的氣候系統中的大規模變化,持續(或預期持續)至少數十年,並導致人類和自然系統的實質性破壞。
  • Adaptation | 調適:針對實際發生或預期會發生的氣候及其影響所進行的調整適應過程。在人類系統中,調適的目的是尋求減輕損害或開拓有利的機會;自然系統中,人為干預可能有助於因應預期會發生的氣候所進行的調整。。
    • 漸增式調適:主要目的是維持一系統或程序在某一尺度的本質性與完整性之調適行動。
    • 轉變式調適:因應氣候及其影響而改變整個系統的基本性質之調適方法。。
  • Adaptation assessment | 調適評估:對於氣候變遷的調適方法,以可利用性、效益、成本、影響力和有效性及可行性等標準來評估。
  • Adaptation capacity | 調適能力:個人、組織、區域及社會上所具有調適氣候變遷所需具備的能力。包含減少氣候變遷衝擊的能力、可利用的資源等。
  • Adaptation measure | 調適措施:這是指實際的調整或決策改變,這可能增強回復力,或減少脆弱度,針對觀察到的或預期的氣候變遷。
  •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氣候變遷調適:減少預期結果上人因氣候變遷帶來的負面衝擊中氣候系統的脆弱性。
  • Adaptation to climate variability | 氣候變異調適:包括採取行動以減少短期氣候衝擊的脆弱性。一般來說,對氣候變化性的調適也會導致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最客觀的調適辦法是去減少其氣候變遷的脆弱性和變化性,同時也增強發掘氣候變遷效益的能力。
  • Adaptive capacity building | 調適能力建立:包括發展體制能力,以有效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這意味著匯集所需資訊,並建立規範、體制和管理上調適行動所需的條件。
  • Anthropogenic | 人為的: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的對自然界變化。
  •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 人為的氣候變遷:因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所造成的改變。
  • Baseline | 基期:為了比較未來的氣候變化差異,而以某已知時期為基準,此時期稱為基期。例如AR4報告中,多以1980~1999此20年為基期,去探討未來相對於此時期之氣候變化與衝擊。
  • Biodiversity | 生物多樣性:生命的變異程度,涵蓋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多樣性三大層次。
  • Capacity | 能力:個人、組織、區域及社會上所具有關於生產、運行、資源利用或容納的最大可行程度。
  • Capacity building | 能力建構:在因應氣候變遷所實行的政策背景下,國家在技術層面與體制層面發展,使其具有對應氣候面遷做出調適、減緩和研究各方面能力的過程。
  • Climate | 氣候:氣候通常被定義為一個時期天氣的平均狀態,可以統計相關狀態參數的均值和變化描述,而一個時期的長度從幾個月至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不等,世界氣象組織(WMO)使用的期間為30年,狀態參數一般為近地表的變數,如溫度、降水和風場。廣義的氣候則包括氣候系統的狀態。(參考IPCC AR4)
  • Climate change | 氣候變遷:氣候的狀態改變,利用統計測試確認其平均值或特性的變動,並且持續一段長時間,一般來說可能為十幾年或更久,氣候變遷發生的原因可能是自然內部的過程或是外部的驅使,例如太陽周期的調動、火山爆發以及持續人為對大氣組成與土地利用的改變。
  • Climate change impact | 氣候變遷衝擊:系統由於暴露於氣候變遷中所造成的系統內特定改變。衝擊有可能為有害(威脅)也可能有益(機會)。
  • Climate change risk | 氣候變遷風險:潛在氣候變遷衝擊所帶來的額外投資風險(像是建築物和基礎設施)與行動風險。
  • Climate ex-treme (ex-treme weather or climate event) | 極端天氣事件:極端天氣事件是一種在特定地區和時間的罕見事件,相當於常態分佈10%或90%以外的概率。定義上來看,每地對「極端天氣」的特徵認定可能有異。典型的極端天氣事件包括暴雨和乾旱。(參考IPCC AR4及環保署全國氣候變遷公民會議資訊平台)
  • Climate model | 氣候模式:氣候系統的數值表述,它是建立在氣候系統各部分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和回饋過程的基礎上,以解釋已知的全部或部分特性。氣候系統可用不同複雜程度的模式 進行描述。例如耦合的大氣/海洋環流模式(AOGCM)可提供有關大氣和海洋對氣候系統影響的一個綜合表述,以及包含化學和生物相互作用的發展中模式。氣候模式不僅用作一種研究和模擬氣候的工具,且有氣象作業之用途,包括月、季、年際氣候預測。(參考IPCC AR4)
  • Climate prediction | 氣候預測:利用氣候模式針對未來的氣候狀態進行預測推估,例如季、年際的或更長時間尺度的氣候演變。由於氣候系統的演變對於初始條件相當敏感,因此這類的預測通常屬概略性質。
  • Climate projection | 氣候推估:氣候推估為基於氣候模式針對溫室氣體和氣膠的排放情境(或濃度情境)所模擬氣候系統之回應狀態。氣候推估與氣候預測不同,氣候推估主要為假設各種排放/濃度/輻射驅動力情境之模擬,包含未來或許不會實現的情境,因此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 Climate scenario | 氣候情境:以目前的氣候為基準,假設未來某個時期或條件下,氣候的改變量稱為氣候情境。此氣候改變量是由大氣環流模式模擬之Climate Projection(請見Climate Projection詞彙說明)與同樣之大氣環流模式模擬現況氣候之差值,常見為雨量比值以及氣溫差值。
  • Climate sensitivity | 氣候敏感度:氣候敏感度通常為描述氣候對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回應程度,可定義為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時,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增溫幾度。最常用的度量稱為「平衡敏感度」,是透過氣候模式所估算氣溫的上升值。
  • Climate system | 氣候系統:決定地球氣候的物理系統,由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五大圈所構成。而驅動這個系統的主要能量來自太陽輻射,氣候系統中各組成間有複雜的物質及能量交換過程而緊密連結。其中大氣圈包含對流層、平流層及中氣層; 水圈是地球上的水所組成,包括海洋、湖泊、江河和地表以及地下水,其中海洋相較大氣具有更大的慣性,能儲存大部分的輻射能量。岩石圈指固體地球的表層部分。冰雪圈包含大陸冰原,冰川及地面雪蓋等。生物圈可以透過氣體成分如二氧化碳等影響大氣海洋的化學平衡。
  • Climate variability | 氣候變異度:氣候變異度是指在所有空間和時間尺度上氣候平均狀態和其它統計值(如標準差,出現極值的概率等)的變化程度,這種變化量超出了單個天氣事件的變化尺度。變化量或許由於氣候系統內部的自然過程(內部變化),或由於自然或人為外部強迫(外部變化)所致。
  • Coping capacity | 調適能力:個人、機構、組織,以及系統,利用現有的技能、資源和機會,解決、管理、克服短期以及中期不利條件的能力。
  • Disaster | 災害:由於致命的物理事件與脆弱的社會條件相互作用,嚴重影響一個社區或一個社會的正常運作,導致人體、物質、經濟或環境的大範圍負面影響,以致需要緊急的應變行動,以滿足受災者的維生需求,也許包含額外的援助,以協助恢復正常運作。
  • Disaster risk | 災害風險:在一段特定時期內,系統受到災害影響,導致人員、物質、經濟或是環境受到損害,且需要立即採取緊急行動加以應對的可能性。
  • Downscaling | 降尺度:一種將大尺度的氣象資料轉換為區域或是地方尺度(10-100km)資訊的分析方法。降尺度可大致分為動力降尺度與統計降尺度兩種方式,前者直接使用區域氣象尺度或是高解析度全球模式之輸出結果,後者則建構大尺度模式變數與小尺度地方/區域氣候變數之統計關連性。在任何情況下,降尺度資訊的品質都是驅動力模型的重要限制。
  • Drivers | 驅動因子:在政策上是指發起和支持行動的動力和方向。例如,再生能源的發展是由氣候變遷和能源安全的議題所推動或驅動的。
  • Drought | 乾旱:乾旱依照不同的氣候、水文概況及影響層面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當發生持續性的降雨量不足則定義為氣象乾旱、若土壤含水量低於作物需水量則稱為農業乾旱,當河川逕流量以及地下水位低於長期平均值則稱為水文乾旱,而當缺水層面衝擊到人類的生活及經濟的發展則稱為水資源乾旱。而乾旱的發生往往為一持續且長期的現象,短則數周、長達數月甚至年,具往往不容易預先知道乾旱可能發生的嚴重程度與何時解除,以及可能影響的層面與區域,尤其是水資源乾旱,國內往往需透過限縮農業用水或休耕,甚或進一步採取限水措施以減緩乾旱對社會與經濟的衝擊。
  • Early warning system | 災害預警系統:一個提供及時預警資訊系統,提升使個人 、社區、 組織免於受災害威脅,並能及時做出應變措施,以減少災害損失。
  • Ecosystem | 生態系:由生物因子與非生物因子所組成的穩定系統。在此系統內,生物與非生物組成會依循環路徑彼此交換物質。
  • El Niń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 聖嬰現象:ENSO是赤道太平洋海溫大尺度變異的現象,赤道太平洋附近(5°S-5°N、170W-120W°)的海溫指標連續5個月比平均值高(或低) 0.5℃時,就被認為是聖嬰(或反聖嬰)事件。聖嬰發生時不僅和海溫有關,也伴隨海面氣壓以及大氣環流(例如沃克環流)的變化,因此在聖嬰年期間東南亞、澳洲會較正常年乾旱; 反聖嬰年期間,南美洲會較為乾旱。
  • Emissions | 排放:泛指汙染物被釋放於大氣中,可分為人為及自然的排放源,如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和氣膠及地表所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亞氮。
  • Exposure | 暴露:對於人類生命、生計、物種或生態系統、環境服務與資源、基礎建設、經濟、社會與文化資產有可能遭受不利影響位置設置
  • Exposure unit | 暴露單位:代表被認為有風險的系統,並可就眾多受體中人口的所處地域、位置與分布,予以定義。
  • Extreme coastal high water (also referred to as extreme sea level) | 極端海水位:影響極端海水位的因子有平均海水位、潮汐和區域天氣變化。極端海水位通常由一測站在一段特定時間內所觀測到的每小時海水位值之百分位數(如第99到第99.9)值來決定。
  • Extreme weather events | 極端天氣事件:極端天氣形容在歷史中極罕見的天氣現象,尤其是嚴重的或反常天氣的類型。
  •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專門機構,以中立的論壇運作,為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服務;在該論壇上,所有國家均平等相處,共同磋商協議,討論政策。
  • Flood | 洪水:水體從常態範圍中溢流出來,或積累在平時不常不被淹沒的區域。型態包括,河洪、山洪、城市洪澇,多雨洪澇、下水道洪水、海岸洪水。
  • Food security | 糧食安全:一個國家的人民可以在任何時候取得足夠數量,得以供應正常生長發育和積極健康生活的食品。
  • Forecast | 氣候預測(氣候預估):1.氣候預測:氣候預測或氣候預報是試圖對未來的實際氣候演變作出估算,例如:季、年際的或更長時間尺度的氣候演變。由於氣候系統的未來演變或許對初始條件高度敏感,因此實質上這類預測通常是機率性的。2.氣候預估:對氣候系統響應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排放情景或濃度情景或響應輻射強迫情景所作出的預估,預估是某個量或一組量未來潛在的演變結果,通常借助於模模式進行計算。3.氣候預估與氣候預測是有區別的,氣候預估主要依賴於所采用排放/濃度/輻射情景,而預估則基於相關的各種假設,例如:未來也許會或也許不會實現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因此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 Forest | 森林:以樹木為主的植被類型。根據200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定義,面積至少有0.05-1公頃,其中超過10-30%的土地由密集的樹木覆蓋。成熟的樹木在原地,必須有可能達到至少25公尺的高度。
  •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AR4) | IPCC第4次評估報告: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於2007年,公開發表的氣候變遷第四次評估報告。
  • Global climate model (GCM) | 全球氣候模型:一種數學模型,用於描述行星大氣或海洋。包括熱力學來反映很多能量源(比如輻射、潛熱)。這些方程式是用於模擬地球大氣或海洋的複雜計算的基礎。關鍵組成有大氣和海洋環流模式(AGCM和OGCM)、海冰、陸地表面構成。
  • Governance | 治理:一套的決策管理機制,藉由執行該項措施,使得社會體系朝向減緩預防調適的目標邁進。
  • Greenhouse effect | 溫室效應:大氣的溫室氣體吸收來自地球表面所發射之出長波輻射,再反饋回地球表面,使地表維持穩定的溫度稱之為溫室效應。一般認為如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濃度)增加,將使溫室效應增強而導致地表溫度的上升,與全球暖化之現象和程度關係密切。
  • Greenhouse gas (GHG) | 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是指大氣中由自然或人為產生的氣體成分,這類氣體會吸收並發射由地球表面、大氣和雲所發射出的長波輻射(熱紅外光譜輻射),此一特性具有維持近地表穩定氣溫的溫室效應。地球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包括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和臭氧等氣體。另因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則有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及全氟化碳等鹵烴和氟氯碳化物質。
  • Hazard | 危害:可能發生的自然或人為物理事件或趨勢,或物理影響。它可造成生命損失、傷害或其它健康影響,以及財產、基礎設施、生計、服務提供、生態系統以及環境資源的損害和損失。在本報告中,危害一詞通常是指與氣候相關的物理事件趨勢或其物理影響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 人類發展指數:用於評估各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步,包含了健康、教育、及經濟3個領域的綜合發展成果。第1項為零歲平均餘命,即平均壽命;第2項為成人識字率及粗在學率(所有接受教育的人口/應接受教育年齡的人口)的綜合評估;第3項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HDI僅作為反映人類發展某些關鍵問題的廣泛使用的代用資料,無法反映所有社會、經濟及政治特性。
  • Human security | 人類安全需求:人類生活主要核心需求(包括物質以及非物質層面)受到保障,且人類同時擁有自由、能力、並具有尊嚴。
  • Infrastructure |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或稱基礎建設)是一個組織、城市或國家的發展、運轉和增長所必須的基礎設備、設施、裝備和服務設施。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亦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及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 Insurance/reinsurance | 保險/再保:財務風險分散工具的一種,藉由風險分攤與移轉使達成風險分散的目的。
  • (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 氣候變遷衝擊評估:針對氣候變遷下之關鍵議題,透過評估模式模擬不同氣候情境下未來可能的情況,比較目前與未來氣候情境之模擬結果,以得到未來可能之衝擊。
  • (Climate change) Impacts | 氣候變遷衝擊:對自然或人類系統的影響。AR5報告中衝擊主要用於極端天氣或氣候變遷的氣候事件對自然與人類系統的影響,衝擊一般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由於氣候變遷、危害性的氣候事件與暴露的社會或系統脆弱性的互動關係,造成對生命、生計、健康狀態、生態系統、經濟、社會及文化資產、服務(包含環境服務)及基礎建設的影響;衝擊也被認為後果與結果。氣候變遷在地球物理系統的衝擊包含洪水、乾旱及海平面上升,又次分類稱做物理性衝擊。
  • Integrated assessment | 整合性評估:一種分析方法,它在一個具有一致性的框架下把各項結果 與自然科學、生物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模型,以及它們之 間交互作用結合起來,以便評估環境變化的狀態和後果及對策。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 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為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在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合作成立。IPCC結合來自世界的科學家,共同提供客觀且中立的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其中包括氣候變遷趨勢、目前的研究程度,以及氣候對環境與社會經濟之潛在衝擊等。該會會員限於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署之會員國。
  • Indirect land use change | 間接土地使用變遷:間接的土地使用變遷則是指受到土地互動過程下,經由市場調節或政策驅動所產生的土地變遷,而非歸因於個體或團體的土地使用管理決策。
  • Kyoto Protocol | 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所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所制定。主要目地為「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參考值),以維持全球環境之永續發展。
  • L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 近地表氣溫:在地面1.5公尺至2公尺通風良好的面所量測到的空氣溫度。
  • Land use and land-use change | 土地使用與土地使用變遷:土地使用是人類行為、自然資源及環境互動在地表上的呈現,而土地使用變遷則是在量測不同時間歷程下,各類型土地的增減及分布情形。一般而言,土地使用的類型是許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結果,包括政策、土地權屬、經濟、社會、文化、居民行為及自然環境等。而土地使用變遷往往受到周圍環境的各項因子影響,甚至伴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其中,影響土地使用變遷因素繁多,以自然環境特性(biophysical factors)、經濟特性(economic factors)、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空間互動與近鄰特性(spatial interaction and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空間政策(spatial policies)等面向最常受到討論。
  • Landslide | 山崩:岩體、土體或岩石碎屑物質在重力作用的影響下,沿斜坡向下移動的現象。山崩分類一般以移動方式與移動物質為劃分基礎,可分為落石、岩屑崩滑、岩體滑動或土石流。多數山崩型態係屬於複合型,可能伴隨數種不同類型發生,且地質作用是持續不斷的進行,某類型地質災害發生後可能為另外一種不同災害的起因。山崩種類研判是以單一型態來表示,在研判時僅選擇以其中最主要且影響較大的類型為代表。
  • Maladaptation | 不當調適: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氣候變遷衝擊下脆弱度的行動或投資。
  • Mitigation | 減緩:從技術、經濟和政策等方面以人為干預方式去減低人類活動對於氣候系統施加的壓力,減少或阻止全球氣候變化。其中包括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增加碳匯及可再生能源之推廣等。
  • Mitigative capacity | 減緩能力:指一個國家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或增強自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指一個國家所具備的技術、能力、適合性和熟練度,並取決於技術、體制、財富、公平性
    、基礎設施和資訊。減緩能力通常源自於一個國家的永續發展路線。
  • Model | 模式:針對自然、物理、化學或系統之現象、過程與運作,由物理、經驗公式及邏輯關係,利用電腦程式語言所建立出用來模擬其現象、過程與運作之工具,亦即將既有之現象以輸入與輸出的方式呈現,如大氣環流模式、水文模式、作物模式等。
  • National adaptation programmes of action (NAPAs) | 國家調適行動計畫:最低度開發國家為因應氣候變遷對其環境、經濟和社會所造成的衝擊,界定其最急迫與立即的氣候變遷調適需求,並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措施,做成文件,此即「國家調適行動計畫」。
  •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NGO) | 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為非隸屬於政府體制下的民間團體。其組織特性和成員並不局限於某種架構或專業,但在這裡非政府組織指涉的是為了實現某些社會和環境等公共財所成立的非營利團體,包含研究中心、企業團體、環保團體,或是和地方政府有一定合作程度的民間社團。非政府組織雖獨立於政府體制之外,但在氣候變遷等相關會議中,通常以觀察員身分來監督政府和參與討論。
  • Policies | 政策:政策為政府為達到某特定目的所採取或推行的方法或手段。在這裡特別指的是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和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之下,政府為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所採取的手段。此外,在京都議定書中列出了可提供政府間合作的政策和措施,如可再生能源供應的扶持機制、碳稅、和能源稅等等。
  • Policy criteria | 政策標準:為做出判斷或決策所依據的準則。在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設定背景下,政策標準通常包含四個準則;效果(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公平(Equity)、制度下的可行性(Institutional feasibility)。效果指的是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效率則為政策、所需時間等投入成本和其產出的比例。公平則包含其政策執行和分配時需考量正義、平等、維護當地住民(相關利害關係人等)的權益等原則。制度下的可行性強調的是其政策須具備合法性、可採取和執行性、和可支持性。
  • Projection | 預估:某個量或一組量未來潛在的演變結果,通常借助於模式進行計算。涉及相關的各種假設,例如,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也許能實現,或也許不能實現,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Reliability | 可信度:合乎標準或預期的程度。
  • Resilience | 回復力:社會生態系統面對危害事件或擾亂的接受能力,其反應與重組足以維持基本功能、本身與結構,同時也維持其調適、學習與轉變的能力。
  • Risk | 風險:造成有價值的事物處於險境且結果不確定的可能性。風險通常表述為危害性事件或趨勢發生的概率乘以這些事件或趨勢發生造成的後果。風險來自脆弱度暴露度以及危害的相互作用。在本報告,風險主要指氣候變遷影響的風險。
  • Risk assessment | 風險評估:提供危機和影響訊息以便做決策的結構分析。風險評估通常涉及到一個特定的系統,它可能是個人、人口、基礎設施、建築或環境資產等。處理過程通常包括確定可能產生影響的危害,評估影響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並評估風險的意義。這通常是相關的概率乘以影響的嚴重性。
  • Scenario | 情境:以目前社會、經濟、環境、科技發展、土地利用以及能源使用等趨勢,合理描述與推演未來這些項目之變化情節。
  • Sea level change/sea level rise | 海平面變化/海平面上升:海平面變化可能是區域或全球的,肇因為海水量、海水密度的改變,以及海洋上升/陸地下沉。
  • Sensitivity | 敏感度:系統或是物種受到氣候變化或是變異影響之程度,其影響有可能為直接或是間歇性的影響。
  •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 空間和時間尺度:界定某物理量於空間和時間之變化範圍。以氣候而言,空間尺度的範圍可從地區尺度(小於10萬平方公里),至區域尺度(10萬至1000萬平方公里),乃至大陸尺度(1000萬至1億平方公里)不等。時間尺度可從季節尺度至地質年代(可達幾億年)不等。
  • Stakeholder | 利害關係人:為在某一特定政策或措施下享有合法(理)利益的行為者,或其權益會受此政策影響者。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 | 永續發展:永續發展的概念,於1980年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所提出。其定義源於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即當前世代得以進行文化、社會、政治、經濟上需求的發展,而不影響未來市代達成其需求的發展模式。一般認為永續發展由三方面要素構成:
    1. 環境與生態要素:指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2. 社會要素:指仍然要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
    3. 經濟要素:指必須在經濟上有利可圖。
  • Technological change | 技術革新:即在某一給定的資源量或生產要素下,提供更多或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經濟理論將技術革新分類為自主性(外源性)技術革新、內源性技術革新,和誘發性技術革新。
  • Technology transfer | 技術移轉:指不同利害關係人間就知識、經驗、相關硬體或軟體設備、貨幣和商品等事物進行流通與交換,其過程可促進氣候變遷減緩和調適的推動。技術移轉包括國與國之間的技術推廣和技術合作。
  • Transformation | 轉變:系統基本屬性的改變,通常是根據更動範例、目標或是價值。轉變可以發生在科技或是生物系統、金融結構,以及管理、立法或是行政體系。
  • Uncertainty | 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指知識有限的狀態。不確定性可能是由缺乏資訊或對已知或可知事物的不認同所造成。其有許多來源,如可量化數據的錯誤,或人類行為的不確定預測。不確定性可以通過量化測量或量化標註表示。
  •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該公約於1992年5月9日在紐約通過,並在同年的里約地球高峰會由150多個國家及歐洲共同體進行簽署,其終極目標為「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保持穩定於一定的水準,確保氣候系統免受危險的人為干擾。」
  • Urban heat island (UHI) | 都市熱島:都會區境內的明顯溫度高於週遭非都會區域的現象。
  • Vulnerability | 脆弱度:容易受到負面影響的傾向(propensity)與本質(predisposition)。脆弱度涵蓋多種概念,包括敏感性容易受災特性、以及缺乏應付與適應的能力
  •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 脆弱度評估:脆弱性評估是識別,量化,並排序系統中脆弱度的過程。
  • Weather | 天氣:天氣是指大氣的溫度、雲量、降水、風的狀態和其他氣象條件方面的狀況。



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綠能建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FORMOSARACE: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綠能建設


前瞻基礎建設已核定計畫

綠能建設

• 地熱潛力區塊發展條件評估及區域調查資訊擴建計畫

• 東部地區地熱鑽井計畫

• 海事工程特殊設備模擬系統培訓技術開發計畫

• 區域電網儲能計畫

• 離岸風場海域地質調查及地質環境資訊服務

• 淨零排放-電網韌性分析計畫

• 營造深度減碳運輸環境暨打造低耗能交通場域計畫

• 碳循環關鍵技術開發計畫

• 綠能發配電智慧管理與效能提升技術發展計畫

• 加速全面性地熱資源探查及資訊供應計畫

• 建置分散式區域規模之大型儲能系統,推動綠能產業發展計畫

• 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公共建設計畫-第二期

• 國家綠能標準檢測驗證計畫

• 強化電網運轉彈性公共建設計畫

• 智慧電動巴士DMIT計畫

•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

• 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業技術升級輔導計畫

• 建置太陽光電技術平台2年推動計畫

• 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計畫

• 科學城公共建設計畫-國科會

• 科學城公共建設計畫-經濟部

• 科學城低碳智慧環境基礎建置計畫-公共建設部分

• 科學城低碳智慧環境基礎建置計畫-科技計畫部分

• 沙崙綠能科學城-綠能科技產業化技術驗證平台計畫

• 區域性儲能設備技術示範驗證計畫

• 再生能源投(融)資第三方檢測驗證中心計畫

• 臺中港離岸風電產業專區計畫

•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

• 科學城公共建設計畫-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天然氣管路及設施建置工程

• 中研院南部院區鋰電池儲能系統開發與新世代全固態電池材料研發計畫


第一階段   第一期   綠能建設



*綠能建設

⊙建置太陽光電技術平台2年推動計畫

⊙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計畫

⊙科學城公共建設計畫-科技部

⊙科學城公共建設計畫-經濟部

⊙科學城低碳智慧環境基礎建置計畫-公共建設部分

⊙科學城低碳智慧環境基礎建置計畫-科技計畫部分

⊙沙崙綠能科學城-綠能科技產業化技術驗證平台計畫

⊙科學城低碳智慧環境基礎建置-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

⊙區域性儲能設備技術示範驗證計畫

⊙再生能源投(融)資第三方檢測驗證中心計畫

⊙臺中港離岸風電產業專區計畫

⊙科學城公共建設計畫-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天然氣管路及設施建置工程

⊙中研院南部院區鋰電池儲能系統開發與新世代全固態電池材料研發計畫


*綠能建設-科學城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綠能建設計畫專區

⊙【臺南市】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臺南市】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